电动汽车自燃如何防患于未“燃”

近期,新能源汽车燃烧事件频发,令人不得不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5月4日,杭州九堡大桥南端靠近钱塘江边的一停车场内多辆电动汽车起火烧毁。据了解,现场大概有1000辆汽车,有8辆纯电动汽车都已烧报废,目前起火原因还未知。

近期电动汽车着火事件频发,仅4月21日到24日,特斯拉、蔚来、荣威、比亚迪4大品牌的新能源电动车先后在上海、西安、杭州、武汉发生4起起火事件。

电动汽车是当下热门话题,很多消费者热衷于其市内出行不限号,但其安全问题却让人堪忧。正在4S店看燃油车的高女士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一直想买辆新能源汽车在市里上下班或接学生用。但是自从看到汽车自燃事故报道后真不敢买了,很担心安全问题。通过近日走访石家庄市几家4S店发现,和高女士意见相类似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很多潜在消费者看到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后,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欲望大打折扣。

“锂离子电池安全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电池能否避免热失控。”业内人员介绍,在锂电池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正常充放电反应外,还存在着潜在的负反应。在电池的正常温度和正常电压范围内,不会发生这些负反应;但当电池温度过高或充电电压过高时,比如碰撞、短路和过充,这些负反应就会被引发。此时电池内的热量如果得不到及时疏散,就会引起电池内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温度越高,电池负反应的反应速度就越大,最终导致电池进入一个无法控制的自加温状态,也即热失控状态。它是导致电池发生爆炸和燃烧的主因。”上述业内人员进一步解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8年9月间,我国发生的电动乘用车事故达80多例,其中35%是由电池内部短路引发的;16%则是在充电过程中出现的,比如过度充电;18%为机械外力因素的影响,如碰撞;还有3%为进水;剩下的则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能被工业化应用的电池种类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等,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所使用的正极材料不同。“采用不同的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就不同。”这是由于正极在电池中所占的质量比是最大的,常规来说放热量也是最大,“因此正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安全性影响非常大。”

汽车专家提醒,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一旦闻到车内有烧焦的异味,或见到机罩盖边隙处和仪表台附近冒烟时,应迅速靠边停车熄火,同时,拨打专业的抢修电话。

另外车内需要长期配备有效灭火器。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应尽快报警,并利用随车配备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减少损失;如果火势变大,人员应立即撤离,以防发生爆炸。

要定期做保养,行车前先行检查。特别是长期没有使用车辆或跑长途之前,都应仔细检查电路问题,防止电路老化而引起汽车自燃。停车时尽量选择阴凉处,特别是高温时,要检查汽车底盘、两侧有没有易燃易爆物品。

可为新能源汽车购买自燃损失险。因车电器、线路、油路、供油系统、供气系统、车载货物等自身发生问题,或者车辆运转摩擦引起火灾,造成车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车损失所支出的必要合理的施救费用,保险公司将按条款规定赔偿。

“目前大部分的新能源车都属于纯电动车,而动力电池因为技术本身良莠不齐,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易受到加热、振动影响,进而缩短寿命,或破损危害行车安全等问题。同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受到挤压、碰撞、高压、短路等很容易引发二次事故。所以在电池的安全性方面,新能源车的企业也应在动力电池的冷却及保护上做到很高的标准。”业内人士表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